【口干舌燥的意思及成语故事】“口干舌燥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极度口渴或情绪紧张、说话过多的情况下,感到嘴巴和舌头干燥不适的状态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,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,表达人物的疲惫、焦虑或急切心情。
一、成语解释
词语 | 含义 |
口干 | 嘴巴感觉干燥,缺乏水分 |
舌燥 | 舌头感觉干涩,难以言语 |
成语整体意思 | 形容因口渴、说话过多、情绪紧张等原因导致的口腔干燥不适状态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故事
“口干舌燥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故事。不过,在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中,可以找到类似的描写。
例如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曾多次与周瑜、曹操等人交涉,舌战群儒,言辞激烈,最终使得东吴众臣信服。这一段描写中,就提到他“舌战群儒,口若悬河”,虽未直接使用“口干舌燥”,但可以推测他在长时间的辩论中,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。
另一个例子是《水浒传》中,林冲在风雪山神庙时,因寒冷和紧张,加上长途跋涉,也表现出“口干舌燥”的状态,进一步印证了该成语的现实意义。
三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例句 |
描述身体状态 | 他跑了整整一天,口干舌燥,只想喝水。 |
表达情绪紧张 | 在演讲前,她感到口干舌燥,心跳加速。 |
用于描述辩论场景 | 两人争辩不休,最后都口干舌燥,无法继续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口渴难耐、唇焦舌敝、饮水思源 |
反义词 | 滋润甘甜、清泉润喉、口齿生津 |
五、总结
“口干舌燥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既可用于描述身体上的不适,也可用于表达情绪上的紧张或焦虑。它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,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表现力。在写作或口语中适当使用,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通过了解其含义、来源、用法以及相关词汇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个成语,还能更灵活地运用在实际交流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