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计提】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中,“计提”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术语,尤其是在企业日常运营和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。简单来说,计提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,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,预先将应归属于该期间的费用或收入进行确认,并记录在账簿中的一种会计处理方式。
一、什么是计提?
计提是指企业根据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但尚未支付的费用,或者已经实现但尚未收到的收入,在财务报表中提前确认并记录的行为。这种做法遵循的是“权责发生制”,即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,而不是按照现金的实际收付时间。
例如:某公司每月需要支付员工工资,虽然工资是在下月发放,但在本月已经产生了工资费用,因此需要进行计提。
二、计提的常见类型
| 类型 | 说明 | 示例 |
| 应付职工薪酬 | 已发生但未支付的工资、奖金等 | 员工工资、年终奖 |
| 应交税费 | 当期应缴纳但尚未缴纳的税款 | 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 |
| 折旧与摊销 |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损耗分摊 | 办公设备折旧、专利摊销 |
| 预提费用 | 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| 广告费、利息支出 |
| 预收收入 | 已收到款项但尚未提供服务或交付商品 | 定金、预付款 |
三、计提的意义
1. 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
计提确保了企业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能够真实反映其经营状况,避免因现金收支时间差异导致的财务数据失真。
2. 符合会计准则要求
根据《企业会计准则》,企业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,计提是实现这一原则的重要手段。
3. 提高财务透明度
通过计提,企业能够更清晰地展示其负债和潜在支出,有助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了解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。
四、计提与实际支付的区别
| 项目 | 计提 | 实际支付 |
| 时间点 | 当期已发生但未支付 | 实际支付时发生 |
| 账务处理 | 记入费用或负债 | 冲减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 |
| 对利润影响 | 影响当期利润 | 不直接影响当期利润(除非涉及费用) |
五、注意事项
- 计提金额应合理、合规,不能随意调整。
- 企业应定期检查计提项目,确保其准确性。
- 计提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,不同行业、不同规模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计提标准。
总结:
“计提”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,它帮助企业更真实、全面地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。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计提,对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


